扑朔迷离的高澄之死,表面上是得罪了自己的厨子,但真这么简单吗

发布日期:2025-10-12 01:24    点击次数:184

热爱传统历史文化的朋友,要感觉很幸福和快乐,因为咱们华夏数千年的历史从来都不单调。大家会有很多温故而知新的机会的。比如春秋时期有一个著名的成语故事叫“羊斟惭羹”,讲的就是不要随意得罪身边小人物的哲理。其实今天讲的高澄之死,也是差不多的味道,至少表面上是这样的。

高澄作为高欢的长子,之前已经登台很多次了。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人,聪明而又暴戾,有能力却无敬畏,标配的混世小魔王。所以,再啰嗦地提醒大家一句,熊孩子往往都是很聪明的。我们教育孩子的时候,学习和思想两个方面的建设都要抓,不能只图孩子学习好、聪明。

高澄这个小恶魔,在他爹去世之后,基本上就彻底放飞自我了,他干的那一堆荒唐事因为比较辣眼睛,所以就不详细讲了。但这孩子能力方面是没有问题的,甚至可以说恰恰是因为他有能力,他才会那样肆无忌惮地为所欲为的。他接班后,几乎就明牌了,他要篡位。所以他一言不合就去羞辱元善见,一方面是心理扭曲,另一方面是他要打击元善见的皇帝尊严,让自己的篡位阻力小一点。

展开剩余94%

时间来到公元549年,这个时候高澄已经接班两年多,侯景已经跑到江南去祸祸了,扎入中原的出头椽子王思政也被他给收拾了,他觉得是时候“为自己而活了”。

八月初八,其实早已被高澄软禁起来的东魏孝静帝元善见突然宣布立了太子。

大家觉得这事诧异吗?因为高澄已经有了篡位之心,而元善见已毫无反抗之力,怎么突然让元善见立太子呢?高澄这不是没事找事吗?直接找个机会让元善见禅位给自己不直截了当多了。

但这其实恰恰是高澄有聪明劲的体现。因为元善见不管怎么说,都是他爹高欢立的皇帝,直接把元善见给废了,相当于直接打他爹的脸。让元善见立太子之后,找个机会逼元善见传位给小太子,然后安排元善见悄无声息地消失。再以小皇帝干啥啥不行,只能让自己来勇挑重担……这相对会体面很多。

我爹选的皇帝确实不错,但是他没wb.oy109.iNFoABC|xc.oy109.iNFoABC|yd.oy109.iNFoABC|ze.oy109.iNFoABC|af.oy109.iNFoABC|bg.oy109.iNFoABC|ch.oy109.iNFoABC|di.oy109.iNFoABC|ej.oy109.iNFoABC|fk.oy109.iNFoABC担当呀,撂挑子给自己的儿子,太让人鄙视了。然后,我想尽心辅佐小皇帝,但小皇帝表示还不如直接让高叔叔甩开膀子加油干,我责无旁贷……所以,我对得起所有人,我是国家忠臣,我是在负重前行。

但很遗憾,高澄还陶醉在他的完美计划之中,就在东魏立太子这一天,被他的厨子刺杀死于邺城东柏堂,年仅29岁。

事情的原委是什么呢?

高澄之前抓了南梁跟陈庆之齐名的名将兰钦之子兰京,这货心里比较变态,便让兰京给自己当厨子。其实就是羞辱人家嘛!

心疼儿子的兰钦多次托关系找高澄,想赎回自己那个倒霉的儿子。但高澄表示自己啥都不缺,就是喜欢玩弄你们这些反动派权贵的孩子,怎么都不答应。

兰京自己也多次提出离职申请,其实就是求高澄放过自己。但高澄直接来脾气了,直接派监厨薛丰洛(也就是兰京的部门经理)打板子教训兰京,还把狠话给撂出去了。你要是再敢三心二意,就宰了你。

哀莫大于心死,感觉自己难以解脱的兰京便暗中拉拢六个同党准备搞死高澄。你让我不好过,那你也别想过安稳日子了。

高澄住在邺城北的东柏堂,很宠幸琅琊公主,为了和琅琊公主的私密空间不受打扰,经常把自己的警卫连给打发出去。

549年八月初八,高澄与散骑常侍陈元康,吏部尚书侍中杨愔、黄门侍郎崔季舒打发走身边人商量改朝换代和百官人事安排的事。这个时候,兰京给领导们送点心来了,领导们工作这么辛苦,饮食必须要跟上。

高澄不知道是咋想的,他直接当着众人的面叫兰京滚蛋。原因是他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,梦到兰京拿刀砍自己,自己本打算今天就宰了兰京的。但因为工作给耽误了。这话你得对兰京动手的时候才说嘛,提前说破不就是逼着兰京狗急跳墙吗?

兰京马上就回厨房拿了一把刀,又端着盘子回来了。

高澄怒了,不是说不准你进我办公室吗?你又来干什么?

兰京心想,你都公开放话等手头有空了就要宰了我,还好意思问我进来干什么?直接抽到扑上去,说自己就是来杀高澄的。

高澄运起秦王嬴政的闪挪身法要躲,但功夫没练到家,闪躲的时候把脚给崴了,随后钻到床(跟我们现在的茶几差不多)下,然后被兰京及其同党掀床杀之。

此时,高澄的弟弟高洋正在城东双堂,听到这消息面不改色立即指挥部队杀了兰京等人,然后稳稳当当出来道:大将军没啥事,受了点轻伤。算是比较标准的善后处理吧。

上述便是《北齐书.高澄传》中记录的高澄之死的具体案情。所以很多人据此发表了一些习惯性的感慨,比如千万不要老实人给逼急眼了,兔子急了还咬人呢,做人做事要学会留一线,放过别人就是放过自己等等。这些感悟其实都是没错的,因为上述案情属实的话,就应该这么去反思嘛。

但是,大家仔细想一想,这个案件真的就这么简单吗?一个厨子能轻松干掉一国霸主吗?其实这个案件疑点重重。

第一,高澄这个人虽然狂、疯、暴,但人家其实挺聪明的,当着人家面说要杀人家的话,他应该不会乱说的。只有一些傻大冒才会在动手之前先通知对方,你赶紧准备,我要杀你了哦。这是生死游戏,不是影视剧里的情爱游戏,小娘子,你准备好了没有?我要来脱你衣服了哦!

第二,事后迅速控制局面的高洋让人感觉非常不合理。像高澄这种级别的人,安全防控和应急处理都是非常严谨的,即便高澄是真的把他浪死了,正常也一定是高澄的人出来控制局面。这个搞过管理的朋友应该都能理解,一个大老板走了,谁在第一时间控制了局面,就能拥有极大的操作空间。

第三,高澄虽然在人际关系中毫无边界感,死于非命是迟早的事情,但为什么恰恰死在这个时间点上呢?为什么刚好死在邺城(高澄接班后,已经把大本营转移到晋阳了)呢?虽然有可能是无巧不成书,但高澄刚着手布置篡位的事情,就被人给杀了,这难道不值得怀疑吗?

既然案件有疑点,那我们就来推断破案吧!

首先我们要锁定主要犯罪嫌疑人吧!谁是最大受益者,谁就有作案动机、犯罪嫌疑。从各方面来讲,高洋的嫌疑都是最大的。

高澄和高洋这两兄弟,咱们之前介绍过。高澄是高欢的嫡长子,是高氏集团的第一顺位继承人。而高洋是高欢的嫡次子,纯粹从利益竞争的角度来说,高澄就是他的拦路虎,而他是高澄的直接威胁者。

高澄从小就对他这个弟弟很不友好,各种找茬欺负他。一方面是高澄的性格使然,另一方面也是这个走火入魔的孩子在试探弟弟的威胁性。

而高洋这孩子从小就城府极深,在哥哥和外人面前就装疯卖傻,只有在他爹高欢面前才会露出真实面目。装疯卖傻是为了证明自己对哥哥高澄没啥威胁性,在老爹面前展露能力是为了得到老爹的认可和支持。

原本他们兄弟之间这点天然矛盾是不至于恶化到后面这种程度。但高澄这小魔鬼在15岁那年居然把他爹给绿了,这事确实引发了一系列的蝴蝶效应。

大家换位思考一下,如果你们是高欢,你会愿意把自己的产业交给这样胆大包天的儿子吗?怎么可能,你15岁的时候就敢推倒我的女人,将来你要是掌权了,那岂不是要浪到起飞?所以别看高欢当时在司马子如的劝导下对高澄既往不咎,但实际上高欢是对高澄接班动摇了的。

现在不废掉你高澄,是因为时机不够成熟。你妈娄昭君的面子要给,司马子如这帮老臣的面子也要给,而且东魏的局势也不稳定,把你打倒不利于内部建设。而且你最大的弟弟高洋也只有虚岁10岁,尚不适合顶替你的位置。

但这事,我们爷俩心里都有数,先记账!要是你后面思想改造好了,那你就还是我的好大儿;要是你还继续这么浪,让你弟弟替代你也不是不行。

所以有时候大家不太明白高欢这种大人物的行为逻辑,高澄绿了他爹第二年,高欢就让他去邺城辅政了,同时镇抚河北。这真的是在给高澄继位铺路吗?要知道邺城的东魏朝廷就是一个摆设,东魏的政治军事核心在晋阳,高澄辅个锤子政呀!讲得好听点,这是让高澄出去锻炼一下自己;讲得难听点,就是让高澄出去反省一下自己。当然,顺便也帮他爹分担点压力!

但考虑周到的高欢却怎么也没考虑到他后面会死得那么突然,所以导致他的考虑永远只能停留在考虑层面。这么多年过去了,高澄的羽翼已经丰满了,而高洋一直作为暗中备选项安排在高澄身边潜伏着,再加上高洋一直装疯卖傻,外界对他的政治认可度并不高,自己如果临死前强行换接班人的话,东魏必将是一片腥风血雨,而且高澄还大概率会是最后的赢家。所以,最后高欢只能紧急召高澄来晋阳接位。

高澄接位之后,东魏这两年一直都不大太平。真要太平的话,以高澄这脾性,他会对叛乱的侯景和接纳侯景的萧衍那么好的态度?他不跟当初推倒他后妈那么简单粗暴才怪!

局势不大乐观,那就只能重用自家兄弟了。当年他爹坐镇晋阳,他坐镇邺城,现在只能是他坐镇邺城,让弟弟高洋坐镇邺城了。所以在侯景反了之后,高澄亲自来邺城稳定局势,然后便对邺城进行重要岗位调整。具体如下:

以开府仪同三司库狄干为太师,录尚书事孙腾为太傅,汾州刺史贺拔仁为太保,司徒高隆之录尚书事,司空韩轨为司徒,青州刺史尉景为大司马,领军将军可朱浑道元为司空,仆射高洋为尚书令、领中书监。

注意上面这些人名哈,很多都是他爹临终时跟点名过的,是他爹认为比较靠谱的。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高洋的岗位——尚书令领中书监,这个岗位是高澄之前坐镇邺城时的关键岗位,通俗点来讲,这就是行政一把手的岗位,跟丞相、宰相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职位高度类似。

后面高澄撤回晋阳之前,再一次给他弟弟高洋授权,把京畿大都督这个掌握邺城兵权的核心职位也交给了高洋。

与此同时,东魏朝廷也给他们兄弟的职位进行了官方认证,高澄那一大堆官方头衔就不说了,高洋是被东魏任命摄理军国的。大家不要觉得这是多此一举哈,事实上在古代,这个官方任命非常重要。你高澄安排弟弟高洋总摄邺城和东魏朝廷任命高洋摄理军国,那是两个概念。

至此,高洋成为了邺城名副其实的一把手。也就是变成了另一个没有接班高欢前的高澄了。

高澄一直都觉得他弟弟是一个猥琐的二傻子,虽然一直都在防着他弟弟,但他爹当年对他放权有多无可奈何,他如今对他弟弟放权就有多无可奈何。只是高澄可能会自我安慰,一个二傻子掀不起什么风浪来。

可是,高澄你可记得你爹一直对你隐瞒了他和侯景之间有秘密约定这事?你爹隐瞒了第一个秘密,为什么不可能隐瞒第二个秘密呢?你爹就没有告诉你他曾经甚至承认你弟弟的脑瓜子比他还好使吧?看你下辈子还敢不敢绿你爹。

之后高澄不断羞辱东魏孝静帝元善见、清除保皇派、给自己抬官阶那些事情就不细述了。反正到他准备篡位的时候,他的爵位是从渤海王变成了齐王。自古都是一字王比二字王尊贵,二字王是没法称帝的,高澄的这个调整说明要走换房本程序了。这些事情,大家感兴趣的话,可以自行去了解亲王、郡王之间差别。

所以,549年七月底,高澄在搞定王思政之后短暂回了一趟晋阳便火急火燎地赶来了邺城,其实所有人都知道接下来要发生什么了。

经过几天时间的上手段,八月初八孝静帝下诏立了皇太子,但当日高澄就被杀了。这事真的是一个厨子能完成得了的吗?别逗了,其实高欢这两年多时间,在邺城并没怎么待,来了几次也都是来去匆匆,为啥其余时间没事,这次就被兰京豁出去跟他同归于尽了呢?难道兰京平时不想杀他?或者是没机会?再说一个厨子要害死自己的主子,不随时都有机会,在晋阳不能下手吗?为什么非要等到在邺城高澄密谋篡位的时候动手?

咱不是小看我们的厨师朋友哈,若没有背后布局、组织,他们是搞不出这样的大手笔的。很简单一个道理,兰京那个6个同党是兰京可以组织得起来吗?这些人能在高澄身边工作,说明这几个人都是高澄的家奴,虽然有可能因高澄的打骂而对高澄怀恨在心,但他们跟你兰京一起倒到苦水是可能的,要跟你兰京一起不想活了,没有其他因素的粘合,几乎是不可能的。要真的你们就是以搞死高澄为目的,高澄早就死几百遍了。

其实有些事情虽然史书之中要顾及皇家颜面而不会明说,但大家稍微动点脑筋都能推断出来。事情的真相大概率是下面这样子的。

高洋装疯卖傻多年,终于于547年成为邺城实权一把手,经过两年的暗中经营,形成了自己的党羽,一直在寻找一个合适的机会弄死高澄。原本这事可以缓一缓也无所谓,但高澄明目张胆要篡位了,那就时不我待了。毕竟杀一个权臣和杀一个皇帝,是两个概念。所以必须要赶在高澄称帝之前把他干掉,然后自己顺理成章地通吃一切,踩着他哥的尸体坐上皇位。

兰京和他的6个同党,大概率是高洋暗中拉拢的死士。而高澄身边的人和邺城的大臣也有很多被高洋给收买了。比如高澄被刺杀时,身边有散骑常侍陈元康,吏部尚书侍中杨愔、黄门侍郎崔季舒三人,但最终保护高澄而死的只有陈元康一人。按道理能被高澄喊去协商如此机密,都是高澄的死党才对呀,怎么只有陈元康一个人忠心护主呢?杨愔和崔季舒被高洋给拉拢了呗。杨愔后面还成为了高洋的辅政班子成员。

咱们其实并不是非要搞什么阴谋论,故意要给高洋泼脏水,而是上述的案情仅仅是高澄本传的一面之词,而在其他地方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。

比如《北齐书.陈元康传》中就不是这么说的,兰京是高欢的厨子没错,但他原本是非常受高澄宠爱的。后面是被高澄打了,与他一个叫“阿改”的同事密谋干掉高澄。但在《北史.陈元康传》中,阿改又变成兰京的弟弟了。

这些细节看起来不影响大局,但其实差之毫厘谬以千里。在《高澄传》中,兰京是被高澄虐待故意让他去厨房受辱的;在《陈元康传》中,兰京是“掌厨膳”,还“甚被宠昵”。两者的意思能一样吗?一个是到厨房打杂受苦的,一个是食堂总管,因手艺好而受宠。可我们又想一想,按之前的说法,兰京是南朝名将兰钦的儿子,那可是贵公子呀,他能是一个做菜好吃的合格大师傅?另外在兰钦的传记中,根本就没说他有一个叫兰京的儿子。

所以很多时候,不是我们老百姓非要去故意怀疑史书,而是莫衷一是、自相矛盾的事情太多了,我们只能跟柯蓝破案一样,自己去破案寻求真相。现在大家理解我为什么老是跟大家说读历史一定要学会不纠结,读懂历史背后的合理性,其实就非常棒了吗?

有时候大家去想一想,高澄狂到非要让一个敌国名将之子来给自己当厨子吗?即便这么羞辱人能让高澄感到刺激有快感,他也不至于变本加厉去打人家呀,难道高澄就不怕被毒死吗?换你,你会让你仇人的孩子来给你当保姆吗?

最后讲一讲为什么要把这件事搞得如此云里雾里?因为有些人要体面,不希望真相大白呗。兰京为什么要是南梁名将兰钦的儿子?高澄是死于敌国恩怨,跟咱们自己人没有关系呗!哪怕兰京是高澄家奴的身份,他们高家都会觉得没面子呗!还容易让人怀疑高洋或者其他人呗!

但还是那句老话,凡有动作,必有痕迹,不管如何掩盖真相,总是会留下蛛丝马迹的。

比如前面提到的阿改,人家在别处身份就变成高洋的带刀侍卫了。兰京跟他的计划是,一旦阿改听到东柏堂的叫声,就马上杀了高洋。明明是杀高澄,为啥同时要杀了高洋?防止高洋事后找他们报仇吗?高洋死了,你们就跑得了吗?再说听到叫声就拔刀把高洋给砍了,你们礼貌吗?万一那个叫声不是你们杀高澄弄出来的呢?拔刀砍高洋,意味着阿改必死,因为高洋身边还有其他保镖。阿改没有理由给你兰京当死士嘛……所以,纯瞎扯!阿改这个角色只可能是高洋和兰京他们之间的联络员嘛!兄弟们,放心大胆地干,退路我已经给你们安排好了。事成信号一到,我就让阿改带你们往哪个方向逃……

其实史书还是下了点功夫的,为了这事跟高洋撇得干干净净,还特意给高洋制造了很多不在场证据。比如高澄被杀的那天,高洋在众目睽睽之下去东止车门干了别的事区里,没回来高澄就被弄死了。结合前面的描述,兰京和阿改他们是想把高洋一起干掉的,但高洋运气好,躲过一劫。高洋也是受害者,所以高澄的死跟他无关。

但恰恰是这种欲盖弥彰暴露了很多问题。高澄之死跟高洋无关,那为什么你高洋身边的侍卫跟兰京是密谋者呢?为什么兰京和阿改这些人在刺杀高澄之后全部下落不明了呢?兰京自然是被杀人灭口了,阿改呢?

所以咱给大家把这事再合理地捋一遍:为什么这事发生在邺城?因为在晋阳杀高澄是必死无疑的,所以动手之人不好找,死士也希望活着嘛。邺城不是高澄的地盘了,高澄把身边的侍卫都派出去了,突然杀了高澄,只要有人提前安排好潜逃路线,凶手还是有活命的机会的。为什么要选在魏帝立太子这一天呢?因为这种大事会吸引很多人的注意力,而且高澄身边也不会留太多人。兰京他们是真正的杀手,阿改是中间联络员,事成之后,你们赶紧跑路,高洋赶紧出来收拾残局。

另外,高澄被杀的地方在城北,而高洋在城东,他是怎么第一时间跑到案发地点去收拾残局、封锁消息的呢?没人给他信号,能行吗?甚至讲句不好听的话,高洋有可能就躲在不远处等着高澄的死讯传来,他是早有预谋的。

因为这事没有直接证据跟高洋有关系,所以上述一切只能说是合理推断哈!好在这是写历史人物,要是写现实人物,估计我都得被起诉了。但不管怎么样,高洋身上的嫌疑是难以洗脱的。因为他的作案动机太多了、太强了。他哥不光欺负他,还挡他的路,也曾强奸过他老婆(高洋后面强奸回来了哈)……

一切历史疑云终将消散在历史故纸堆中,只是我们要明白,有些往事其实应该可以换个思路去思考的。纠结于某些真相其实真的没有啥意义,我们只要记住这件事给我们的教训是“永远不要去得罪那些能够轻易对你实施报复的人”,就足够了。

发布于:福建省

下一篇:没有了

热点资讯

扑朔迷离的高澄之死,表面上是得罪了自己的厨子,但真这么简单吗

热爱传统历史文化的朋友,要感觉很幸福和快乐,因为咱们华夏数千年的历史从来都不单调。大家会有很多温故而知新的机会的。比如春秋时期有一个著名的成语故事叫“羊斟惭羹”,讲的就是不要随意得罪身边小人物的哲理。其实今天讲的高澄之死,也是差不多的味道,至少表面上是这样的。 高澄作为高欢的长子,之前已经登台很多次了。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人,聪明而又暴戾,有能力却无敬畏,标配的混世小魔王。所以,再啰嗦地提醒大家一句,熊孩子往往都是很聪明的。我们教育孩子的时候,学习和思想两个方面的建设都要抓,不能只图孩子学习好、...

相关资讯